“规划建设高龄群体等特定避难场所”

来源:南方都市报时间:2023-08-08 06:50:19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之一的光明科学城体育中心鸟瞰图(效果图)。

一处应急管理服务站。

近日,记者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获悉,根据深圳市政府工作部署,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牵头组织,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编制的《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标志着深圳市持续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安全韧性发展示范城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关资料图)

该规划着眼于应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实际,构建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拓展国土空间韧性。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读点评。

组成“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

《规划》基于深圳小地盘、高密度、超大型沿海城市特点,全面分析城市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风险,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强化空间资源的功能复合和整合利用,构建由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设施、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设施、战略预留应急用地和应急交通设施组成的“5+1”分级分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确定以上各类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指引并提出近期建设、机制完善等行动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充分肯定了《规划》,表示“《规划》在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建设、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新尝试,是深圳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韧性城市的最新举措”。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况凯骞也表示:“目前,国内外针对城市应急救援空间规划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避难场所、疏散救援通道等方面,规划成果的综合性及系统性有待提升。《规划》在国内率先系统完整地提出了‘5+1’应急疏散救援空间的设计理念,为提升深圳等超大城市安全韧性能力开辟了新路径。此外,《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多灾种复合应对,突破了传统单灾种情景评估局限。”

“规划考虑了婴幼儿、孕妇等特定群体的避难需求”

该《规划》该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综合性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这意味着整合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学校、福利设施、公共人防工程等资源,规划布局24处中心避难场所、150处普通长期固定避难场所和106处高龄群体特定避难场所,可满足约228万人中长期避难。

对此,陈湘生院士表示,“《规划》考虑高龄老人、婴幼儿、孕妇、行动困难的残疾人和伤病员等特定群体的避难需求,设置特定群体避难空间,并规划建设高龄群体特定避难场所,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该《规划》还着眼于“全灾种”“大应急”新时代应急救援目标,建立“综合+专业”救援互为补充、覆盖全域、高效协同的应急救援设施体系。深圳全市共规划5处综合应急救援基地、196座城市消防站、10座森林消防设施、16座海上应急救援设施;构建“综合+专业”应急医疗卫生设施体系,以加强生命与健康安全防线。其中专业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包括传染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和核事故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全市共规划了184家综合应急保障医院、1家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1家传染病后备定点救治医院、6家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定点医院、3家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应急医疗队伍派出医院,满足不同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医疗卫生需求。

另外,《规划》还突出了“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的原则,构建动静结合、分级响应的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设施体系。全市规划新建、改扩建应急物资储备设施24处,重点保障基础民生需求;规划新建应急物流配送设施18处,主要结合物流场站弹性预留,满足应急物资的临时存储、分拨、配送等。同时还在南山区、宝安区和大鹏新区设置3处战略预留应急用地,作为城市安全发展的弹性空间,可应急用作方舱医院、临时应急指挥中心等应急设施的建设,或承担救援设备部署、救援队伍驻扎等功能。

从三方面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家园

《规划》从实施评估、政策法规、人员队伍、资金投入、科技信息、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实施保障措施。按照近远结合的原则,提出各类应急疏散救援设施的近期建设计划,从实施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科技信息支撑三大方面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其中,在实施机制完善行动方面,将结合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或编制区级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专项规划,落实、细化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内容。完善规划应急避难场所与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的联动反馈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部门和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部门的联动反馈制度,制定公共设施建设与应急避难场所、方舱医院的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应急避难场所近期实施方案、年度建设计划,定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应急交通设施的承灾能力、保障能力等评估并制定相应实施方案。

在政策法规制定行动方面,将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设施等设施建设纳入相关地方性法规,完善酒店设施应急征用相关政策、多元应急物资储备政策,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配送设施紧急调用/征用机制、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等设施共用共享制度。分类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规范,制定大型公共建筑应急需求转换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通道建设标准。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和安置救助应急预案,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应急转换预案,完善应急交通和物流组织预案。

在科技信息支撑行动方面,将完善规划信息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疏散救援空间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推进动态资源的调度和管控。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公众宣传,联合主流地图应用,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工程。结合全市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急物资配送设施和应急交通设施规划建设情况,动态更新设施台账,构建设施综合管理平台。

建议各部门加快推进“5+1”应急疏散救援空间建设,并进一步提升供水、能源、交通、物流、通信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水平,强化极端情景下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为深圳市民打造一个安全、韧性、宜居的家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工程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

链接

《规划》构建了陆、空、水等多种途径协同高效、层次清晰的城市立体应急交通体系。全市规划17条救灾干道、36条疏散主通道和123处直升机起降点,为城市提供人员紧急救援救护、避难疏散和应急物资保障等交通运输保障。

采写:南都记者 焦明梁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