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 张忠德
去年,云南农业大学学生丁习功因一条宣传学校的视频备受关注,被不少网友调侃“招生减章”。近日,云南农大“招生减章”团队上新!今年,他们画风一转,在校园的菜地里、果树下给学校拍了一段“招生减章”:“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快来我们学校吧”。(7月9日央视新闻)
云南农业大学今年的“招生减章”视频,的确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该校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堆砌文字和语言来为学校招生宣传,而是通过在校园的菜地和果树下拍摄“招生减章”,让学生在农田里亲身体验乡村发展,培养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振兴和青春担当的实践精神和青年力量的创新思维。这种宣传方式不仅简单直接,而且贴近学校本身的特色,使得宣传更加具备说服力。特别是在背景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农作物和果树,让人对该校的田园风光和“吃不完”的丰收产生了强烈的印象。
云南农大作为一所农业类大学,通过这种新颖的招生宣传方式,将自己紧密地结合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进程中,无疑也增强了田园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虽然,云南农大的这种宣传方式是与时俱进、创新和富有创意的,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进而为该校的招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笔者认为,吸引大学生选择学农并不在于校园里有“水果自由”,也不止于“招生减章”的走红,还在于让学农大学生好就业、有保障,走入社会真正“吃香”。
据媒体报道,当前在一些乡村地区,不少需要农业专业技能的岗位却等不到优秀的大学生。学农的大学生为何农村留不住?他们为什么更愿意去城市的公司、研究所?分析来看,这与农村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体制机制、职业认同感等因素制约有关。
一方面,针对学农的大学生农村留不住的现状,各地政府尤其是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要拿出引才的诚意、用才的魄力,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审、资金扶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拿出“政策干货”,使学农大学生到农村“有回报”“有身份”,通过政策杠杆撬动目前城市与农村较为失衡的人才格局,实现人才回流。
另一方面,尤需对专业精神进行着力培育和塑造。对于农业类高校而言,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和根本出发点;对于学农大学生而言,培养其专业精神是对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不难看出,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二者缺一不可,但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既然选择学农,就要修炼服务“三农”的献身精神、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吃苦耐劳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自强不息精神、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淡泊名利精神,术业有专攻,学成而报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人才,难点也在人才。而培养学农的大学生、吸引学农的大学生投身农业、植根农村,则是打造一支强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着力点。相信,只要把政策落到基层,落到实处,把专业精神涵盖到教育中,就能吸引更多学子选择学农,学成后在广阔的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从而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注入强劲力量。
标签: